金溪蔬菜如何闯进大湾区

奔小康频道   2023-09-20 04:17  江西日报  编辑:涂本昊  作者:

金溪县秀谷镇丰收村设施农业基地,一座座智慧大棚错落有致,蔚为壮观。特约通讯员 邓兴东摄

  菜果飘香的季节里,金溪县左坊镇许家村一座座白色的蔬菜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菜农们正在大棚内管理长势良好的丝瓜。近年来,为深入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打造“大美金溪”农产品品牌,金溪县大力发展规模蔬菜基地和设施蔬菜,推动蔬菜产业触“湾”快速发展。去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指挥中心江西金溪联络站正式揭牌;两个月后,抚州(金溪)蔬菜产业对接大湾区首发仪式举行,首批29吨茭白发往大湾区;截至目前,全县获得认证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45个……金溪蔬菜正被端上大湾区民众餐桌。

  如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近日,记者前往金溪县一探究竟。

  因地制宜,扩大“菜园子”

  金溪县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境内河流众多,适合蔬菜生长。金溪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今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12.7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8000多亩。

  金溪县是产粮大县,又是传统的蔬菜种植县,如何既守住耕地红线确保粮食安全,又发展壮大蔬菜产业?金溪县的做法是因地制宜,另辟蹊径,把蔬菜大棚“搬”上山坡,提高低效山坡利用率。

  “我们成立了找地工作专班,推动荒山荒坡再利用,将可利用的荒山、残次林等充分流转,今年找了3200余亩,全县累计完成土地流转8700余亩。”金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邓爱国介绍,目前,金溪已将3000余亩荒山打造成高标准蔬菜基地,完善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让荒山变成“金山”,并对现有1400余亩老旧蔬菜设施,按照“湾区标准”进行改造提升,以优化存量提高产量。

  走进双塘镇双塘村,只见一座座大棚坐落在丘陵山地间。但在以前,并没人相信荒山上能种蔬菜,未知的收益也让村民望而却步。“我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这片山从来都没人用过。”村民龚春生坦言。

  90后聂志强便做起了首位“登山者”,在双塘村承租90余亩山地。“我们采用现代化无土栽培种植技术,比传统蔬菜种植成本低,以西红柿为例,每亩产量比传统种植多2500公斤,品质和口感也更好。”聂志强介绍,他种植的蔬菜不仅畅销本地,也深受粤港澳大湾区民众喜爱。

  双塘镇将蔬菜种上荒山是金溪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的生动缩影。为了防止各地无序种植蔬菜,造成资源浪费,该县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订蔬菜产业发展规划,确定好发展重点和发展规模。“我们以大湾区市场需求为主导,通过品种对比试验,初步遴选出适合本地气候环境、种植条件的蔬菜品种30余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定位发展。”金溪县农业农村局经济作物站站长王建德说。

  创新模式,管好“菜棚子”

  走进秀谷镇“大美·金溪”品质蔬菜繁育推广中心,一面显示环境温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的电子屏立在入口处。大棚内不见土壤,蔬菜全种在种植架上,整个大棚宛若一个“空中菜园”。

  “我们采用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营养液由电脑自动配比流到菜苗根部,这种模式不受土壤和水体的污染限制,可以有效预防土传病害,品质也更高。”该中心技术总监吴伯强介绍,该基地依托传感器、物联网系统等智能化装备,打造了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目前,该基地已建成9个多功能数字化连栋大棚和30个数字通风棚,为全县45个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提供育苗、种植等服务。

  “目前,全县约有4200亩设施蔬菜大棚已进行了数字化管理,并持续推动45个生产基地可视化、溯源化、标准化建设。”王建德介绍,金溪还成立乡村发展振兴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创新探索“平台+大湾区+山东寿光模式”“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等多种发展模式,形成了湾区标准引领、寿光技术推广、平台公司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发展格局。

  “我们积极发挥乡贤和党员骨干作用,从广州国瑞集团聘请优秀的蔬菜育苗及种植管理技术人员,由党员领导干部带头领种,引导农户转变观念,目前已有150名村民在这里就业,每月每人发放3400元工资。”吴伯强介绍,接下来他们还将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由农户出工,他们出资金和肥料等,最终收益按一定比例分成。

  发展好蔬菜产业、当好大湾区“菜篮子”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金溪县打造了“四中心一平台”(测试中心、育苗中心、配送中心、钢构中心、大数据平台)立体化蔬菜产业体系,做好产业发展配套服务。全县正以“湾区标准”加快推进“测试+育苗+大棚种植+预制菜+包装+配送”产业链条建设,建立完善“蔬菜基地建到哪里,配套设施就跟到哪里”的机制,全面推动蔬菜产业立体化发展。

  多措并举,拎稳“菜篮子”

  金溪县点对点直供粤港澳大湾区新鲜蔬菜,得益于双方在生产标准上的统一。去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指挥中心江西金溪联络站在该县成立,联络站主要沟通蔬菜产销需求,从这里销往大湾区的农产品都贴有专门的身份信息。

  按照“一个标准供市场、一个平台搞流通、一套体系强监管”要求,所有产品实行线上线下“一品一码”管理,生产、流通过程全程智能监控。“通过扫商品二维码,生产企业的产地、质量安全检测记录、行政处罚记录等信息一览无余。”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平台指挥中心江西金溪联络站工作人员王岩介绍。

  生产不靠经验靠检验,是严把“菜篮子”质量关,筑牢“舌尖上的安全”重要保障。

  “利用省里对设施蔬菜的补贴试点,我们组织了56家种植基地进行标准化建设、改造,农户生产中的施肥、用药等基础信息全部接入信息化平台;同时由县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建优质蔬菜产业联盟,建立了‘绿色、高效、生态’的全链条蔬菜种植、管理、配送标准,全面推广高温闷棚消毒、水肥一体化等绿色生产技术。”邓爱国介绍。

  生产稳,“菜篮子”才会稳。金溪县要让农户既吃到“甜头”,也吃到“定心丸”。为此,该县先后出台了《金溪县蔬菜产业发展行动方案》《金溪县蔬菜产业人才引进激励政策》《蔬菜产业保险实施方案》等政策,极大增强了蔬菜产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活力。

  目前,该县创新推出“政府补贴+专项贷款+产业保险”模式,争取到冷链整县推进中央项目资金1000万元,降低农民发展设施蔬菜50%以上的成本,补齐了成本指数和价格指数两项保险,蔬菜承保面积1.3万亩、食用菌620万棒,总保费达843万元。

  “菜农承包我们大棚每亩能获得8700元收入,如果因灾害导致蔬菜颗粒无收,每亩最高可获得7000多元保险,损失程度能够降到最低。”吴伯强算起了账。

  采访中记者获悉,再过两个多月,新一批10余吨的新鲜蔬菜将从金溪运抵大湾区。未来,随着蔬菜产能的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金溪蔬菜将端上粤港澳大湾区民众的餐桌。

  谢龙龙 本报全媒体记者 钟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