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渡非常关注】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

奔小康频道   2024-04-03 10:07  江西日报  编辑:王辰羿  作者: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理论,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并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了一系列精辟论述,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支撑,城市乡村交汇、新旧动能交织、三次产业交融,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势在必行。本期“李渡非常关注”邀请省内七位县(市)委书记,就如何深入学习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因地制宜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谈认识体会和实践举措,展现县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干激情和担当作为。

  嘉宾:

  林卫春 景德镇市委常委、乐平市委书记

  周金明 上饶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鄱阳县委书记

  李贱贵 兴国县委书记

  金 彪 上高县委书记

  孙英剑 泰和县委书记

  郑国良 玉山县委书记

  毛江虎 安福县委书记

  作为全省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安福县正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升级。图为吉安市本土上市第一股——安福海能实业的生产车间

  乐平市持续深入实施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传统工业产业,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布局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等未来产业

林卫春

  林卫春:乐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持续深入实施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一方面,坚持从实际出发,立足传统工业产业,奋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另一方面,围绕“打造世界领先的维生素产业园、硅烷新材料生产基地及全国重要的医药中间体供应中心”,努力布局未来产业,为全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贡献乐平力量。

  淘旧引新,高标准引进新企业。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乐平市没有全盘否定现有传统产业,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标尺,淘引并重。一方面,扎实开展“腾笼换鸟”行动,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僵尸企业,仅2023年就清理盘活闲置用地超1000亩。另一方面,坚持投资20亿元以下化工项目不招、工艺落后的项目不招、非产业链项目慎招的“两不招、一慎招”原则,严格选商选资。近三年来,共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0个,其中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16个。投资20亿元的电子级特种环氧树脂项目,突破了国外“卡脖子”技术封锁,成功实现国产化替代;投资22亿元的特种硅烷及硅基新材料项目,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40%;投资51亿元的辅力新能源项目,独创氯化氢和氟化氢相分离回收法技术,国际领先。通过淘汰一批落后产业、引进一批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全市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传统产业“含新量”逐年提升。

  以旧生新,高水平创造新技术。在坚持“引新”的同时,乐平市也重视“生新”,通过创新驱动,提高现有企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一是树立鼓励创新的鲜明导向。先后出台《乐平市科技创新奖励与补助办法》等一批支持人才创新的政策制度,设立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和每年100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探索开展了“人才服务月”等活动,推动企业创新激情竞相迸发。现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近40家,有研发活动规上工业企业88家,占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45.6%,企业研发活动率大幅提高。二是建立企业创新研发平台。实施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培育计划,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倾斜、税收优惠等,先后建立一批高端研发平台,其中省级及以上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9个、院士工作站1家。同时,立足产业特点,引进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等一批实力强劲的科创机构。三是支持企业产学研融合发展。为破解既无高等院校又无科研院所的现实困境,出台了《关于推进大院大所合作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的实施意见》,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强联系,拓展渠道,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先后有福乐欣、宏柏新材、锦石达美等十多家企业,分别与日本株式会社大木町食用菌菌种研究所、哈工大、武汉大学等二十多家高校院所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四是大力推进数实融合发展。支持企业通过引入智能化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施数字化改造,推动生产方式更新升级。2023年,乐平市获评江西省第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县(市、区)。

  气象一新,高质量呈现新图景。经过不懈努力和深耕发展,乐平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初见成效。一是高端化步伐稳健。全市共有A股上市企业3家,全省排名第三。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5家,宏柏新材获得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称号,世龙实业跻身中国石化民营企业100强、中国化工企业500强。一些龙头企业的拳头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和定价权,市场占有率排名领先。其中,赛复乐化工医药中间体泰诺福韦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60%以上;宏柏新材的含硫硅烷偶联剂系列为单项冠军、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瑞盛制药的抗艾滋病毒原料药依氟维伦的中间体E2,占全球市场销售额的70%以上。二是智能化水平提升。现已开通5G基站1274个,上云企业近3000家,获批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3家,省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企业3家;乐平万年青水泥通过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验收,企业“5G+智慧工厂”入选江西省首批03专项示范项目。三是绿色化发展提质。通过绿色化改造,培养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国家绿色设计产品1项,省级绿色工厂3家,2023年,乐平工业园区被认定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

  作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鄱阳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周金明

  周金明:作为农业大县,鄱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依托良好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建设,走出一条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2023年,鄱阳先后获评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县、全国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部省共建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试点先行标杆县、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县等称号。

  坚持强科技和优服务同频共振,全力扛牢粮食安全责任。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底线目标,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紧扣良田、良种、良机、良法等关键要素,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培育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粮食产能和生产效益。建成高标准农田91.85万亩、水稻高产高效“吨粮田”20余万亩、优质常规稻良种基地5000亩,深入开展水稻良种培育和粮食单产提升技术攻关,每年增产粮食约3000万斤。古县渡镇再生稻示范田头季单产905.1公斤,创造了全国再生稻头季高产新纪录。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建成育秧中心27家,创建4家省级“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中心,加快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引进、示范和应用,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3%。全面推行代耕代种、代育代插、代收代烘等“一条龙”社会化生产服务模式,全县社会化服务组织达217家,建成“五代”(代清理、代烘干、代贮存、代加工、代销售)粮食产后服务中心15个,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70.2%,拥有优质稻订单面积超40万亩。去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278万亩以上,连续14年实现粮食产量超20亿斤,种植面积、粮食产量蝉联全省“双第一”。

  坚持兴产业和育品牌同步推进,全力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我们坚持以优化布局、扩大规模、打造品牌为重点,着力推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让“鄱字号”“土特产”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引擎。按照“南菜北药中茶果”的产业布局,着力建设了5个产业集聚区,累计建成23个万亩以上集中连片特色产业基地,构建了“1+5+N”产业发展格局,特色产业基地规模达106万亩,带动农户11.2万户。同时,依托68.2万亩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5个国家、省级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大力实施“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品牌战略,创建了鄱阳湖大米、元宝山药材、德义源油茶、祥华白茶、广联翠冠梨、鄱阳黑芝麻等一批知名品牌。目前,全县共有“三品一标”产品111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江西省著名商标25个、发明专利12件。

  坚持延链条和增效益并举,全力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深加工产业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关键环节。对此,我们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实施“头雁引航、雏鹰振飞”行动,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文章,持续招大商、强龙头、补链条,去年引进预制菜、王老吉、米粉加工、小龙虾加工、山茶油精深加工等13个农业产业项目,总投资68.15亿元,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数和项目总金额均列上饶市第一名。目前,鄱阳集聚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50余家,去年总产值达72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50家、专业合作社942家、种植大户4300户、冷链物流企业60家,初步形成上下游配套齐全的产业链条。同时,依托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三大电商平台和“832平台”,积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

  坚持智能化和信息化同向发力,全力加快数字农业发展。我们坚持以数字技术与农业经济深度融合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依托县智慧农业中心平台,构建了“农业一张图、智慧一张网、产销一平台”大数据应用体系,通过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数据资源共享,积极探索“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的农业发展新模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县建成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12个,打造了鄱阳湖大米、鄱阳山茶油2个江西首批订单式直采基地,广泛应用气象墒情物联网、AI虫情测报系统、智能温控大棚、高清球机等智慧装备,确保农产品的生态、优质和可追溯。同时,农产品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乡村治理数字化成效凸显,信息化服务加快普及,数字乡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目前,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销售总额的30%,鄱阳湖大米连续两年蝉联线上南方籼米销量第一。接下来,我们将全力以赴推动现代产业朝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为打造更高水平的“江西粮仓”贡献鄱阳力量。

  著名的将军县兴国向深、向优、向活,认真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焕发“老区向新、发展争先”的“模范兴国”新荣光

李贱贵

  李贱贵:兴国是红军县、烈士县、将军县和苏区模范县,革命战争时期曾经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兴国86万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认真把握“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重要方法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努力焕发“老区向新、发展争先”的“模范兴国”新荣光。

  聚力新产业,在抢位错位中向“深”发展。兴国积极融入全省“1269”计划行动、赣州市“7510”行动计划,立足产业基础、坚持抢位错位,实施全县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6313”行动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数字赋能、绿色发展,深化矿产品加工等产业技改升级,成功申报赣州市化工重点监测点,建成多家“5G+智能工厂”;引进兴家泰、加大集团、预制菜产业园等重大项目,推动绿色食品、有色金属与新型建材等产业优化升级。加速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把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作为主导产业,聚焦新型显示模组、含氟新材料等重点细分领域,落地优必选、晓明科技等一批瞪羚企业;成立全国首家县级石墨烯新材料科普教育主题科技馆,承办中国·赣州首届石墨烯暨纺织服装新材料产业论坛,深化石墨烯融合应用。瞄准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引进“烟酰胺”全球产能第一、市场份额世界第二的准独角兽企业海文生物,布局发展大健康抗衰医美未来赛道。紧扣“6313”行动计划,加快打造矿业经济循环产业园、纺织服装技术创新研究院、石墨烯研发中心等平台,不断拉长做深产业链条,持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双向驱动。

  借力新技术,在求新求变中向“优”迈进。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近年来,我们把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厚植发展优势、筑牢发展支撑。产学研合作搭平台。与国家国防科工局、江西农业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单位深度合作,建成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科技众创空间等多家科创平台。永磁磁浮空轨“兴国号”全国首发,获评全省十大科技成果典型案例。成立芦笋产业研究院,创新培育芦笋高产组合新品种,率先在南方地区建立芦笋产地初加工技术规程。企业主导促转化。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在产业发展中转化应用。2023年,国泰特种化工获评全省大数据示范企业,省制造业领航培育企业、省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等实现零的突破。引育并举聚人才。创建兴国创新发展研究院等平台,探索“周末工程师人才驿站”柔性引才模式,引进高精尖紧缺人才及产业领军、高层次人才258人。创新建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成运营全省首个县级数字人力共享中心,完善乡村人才学校等育才阵地,求职、用工、培育实现无缝衔接。我们将要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以更多新技术、新成果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探索设立人才基金,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人才链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推动更多优质生产要素在兴国集聚。

  蓄力新动能,在体制机制中向“活”突破。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命题,也是改革命题。我们坚持用改革的办法和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持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以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卡点。全面推进开发区现代管理模式和薪酬制度改革,获评省级两化融合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积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渠道,首创油茶林碳汇经营项目试点,市场化矿山治理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成功入选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大力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建立安商护商专班,成立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健全“亲清潋江”政企餐叙、市民体验官等机制,持续打响“兴速办”营商环境品牌。以内外开放释放动力活力。立足“四通八达、四面逢源”区位优势,一体推进开放通道建设、开放平台打造、开放经济发展。用好深赣对口合作平台,深化与深圳福田区红色文化、职业教育、医疗共建等多领域交流合作。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创新中介招商、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引进一批引领性、带动性大企业项目落地。我们将进一步用好用活改革开放“关键一招”,着力变“老区思维”为“湾区思维”,持续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教育科技人才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大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赣闽国际陆港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赣州北部综合交通物流节点城市,以“交通圈”激活“经济圈”,做好“双向开放、惠通四方”的兴国文章。

  面对新质生产力风起云涌的发展态势,上高县将大抓落实、狠抓项目,举全县之力按下新质生产力“快进键”、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以活跃跃的新质生产力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金彪

  金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如果说高质量发展是一场“登山赛”,那么引领未来的新质生产力则是核心驱动力。谁能抓住机遇、先行攀登,谁就能占得先机、赢得优势。上高县坚定不移地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长远之策,向“新”而上、提“质”登高,千方百计让新质生产力成为上高县高质量发展的最硬核支撑。

  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筑牢坚实根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传统产业投资放缓趋紧,多数企业因为技术不领先、创新无优势,不敢增资扩产,迫切需要通过科技创新练就“独门绝技”。我们主动适应科技引领大势,着力把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突破口来抓,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提出了构建以现代能源为首位产业,绿色食品为主导产业,以生物医药、纺织鞋业、机械建材、数字经济为四大重点产业的“1+1+4”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科技支撑方面,围绕将江西赣能上高电厂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清洁煤电示范项目的目标,通过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既能大幅提高发电机组热效率,又能有效降低煤耗和污染物排放,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1万吨。在平台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引导企业与国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科技合作协议,加大关键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江西金利隆的“高性能工程机械橡胶履带开发及产业化”、江西正盈食品的“早籼稻加工关键技术和装备创制与产业化应用”等科技成果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升级方面,我们专门出台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体系36条,设立3000万元转型升级奖补资金,分层分类、真金白银支持绿色食品、纺织鞋业、机械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对裕盛、匹克不断进行智能化改造,旺旺在上高新建旗下唯一的母婴食品生产基地,李子园“梅开二度”增资扩产……下一步,我们将深化落实“1269”行动计划,既敢于抢位发展、又善于错位发展,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产业链式集群发展,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以深化改革推动提质增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澎湃动力。我们矢志不渝地以改革促创新、畅循环、强保障,向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开刀”,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路”。为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数字化水平,我们探索搭建监督服务保障平台,上线“赣服通”上高分厅事项2000余项,推动“一窗式”综合服务平台、“好差评”评价系统实现乡镇全覆盖,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经营主体打造更加高效便捷的营商环境。我们探索建立科技企业“白名单”制度,着力打通企业研发瓶颈,去年累计发放“科贷通”7520万元,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4家,培育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65家、专精特新企业8家,为推动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拓展了发展空间。我们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新机制,挖潜能、拓空间、提效能,去年清理低效闲置用地企业15家、盘活闲置用地800余亩,首次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更好地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顺畅流动和高效配置。接下来,我们将更加坚定自信地走稳改革之路,深入实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行动,加快重点领域改革攻坚突破、整体提升,让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

  以双碳目标推动绿色转型,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厚植生态优势。我们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真正把新质生产力的“质优”体现在绿色发展之上。一方面,我们在加快提升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上发力,通过新建小公园、小绿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方式推进公共绿地提质扩面,建成区绿地率达41.6%;高标准整治非煤矿山,去年完成复绿772亩,创建绿色矿山13家。另一方面,我们在有序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上发力,全面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绿色转型,积极培育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让经济社会发展的“含金量”“含绿量”更加充足。今后,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以高品质生态赋能高质量发展。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面对新质生产力风起云涌的发展态势,上高县将大抓落实、狠抓项目,举全县之力按下新质生产力快进键、增强科技创新硬核力、提升产业体系竞争力,以活跃跃的新质生产力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

  泰和县锚定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吉安市委打好“十大攻坚战”战略部署,咬定“土、特、产”发力,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产业园、泰和乌鸡食品产业园,锁定新风口大力推动未来产业布局

孙英剑

  孙英剑: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县域,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支撑,城市乡村交汇、新旧动能交织、三次产业交融,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势在必行。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自愿选择的附加题,而是自强增值的必答题。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洪流,主动者勇立潮头,被动者裹挟前行。泰和决不做犹疑观望的“看客”、坐而论道的“说客”、扼腕叹息的“过客”,决意做迎难向前的“闯客”、争先作为的“创客”、一击必中的“刺客”。勇气,源于精心创业的干部队伍。泰和素有勇于、乐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传统。近年来,坚持抢滩新赛道、抢占新风口,新能源储能产业组链成网、集聚成势,保持了年均30%以上增长;坚持运用新打法,催生新业态,泰和乌鸡特色产业“接二连三”、聚合裂变,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实现一年翻番;坚持转换新理念、塑造新优势,县城投、工投平台信用评级分别上AA、AA-,向新求变基调鲜明。硬气,源于专心创造的企业团队。坚持制造业立县,全力推动“泰和制造”向“泰和智造”“泰和创造”转型。2023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2家,总数分别为46家和109家;21家企业入选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22家企业入列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比达70%,获全省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向新而行基础坚实。底气,源于潜心创新的人才储备。深化校(所)地合作,与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大院大所建立全面持续战略合作关系,新增国家、省、市创新平台14家,累计达29家;引进高层次人才100余人,其中3人为国家级人才,15人入选省市重大人才工程,仅2023年就获专利授权422件、转化专利46件,向新而兴基石牢固。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因人所好的主观题,而是因地制宜的客观题。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载体是产业。发展新质产业,不是片面求新,更不是贪大求全,关键在立足基础,咬定方向,找准关键,持续迭代优化。泰和锚定省委打造“三大高地”、实施“五大战略”和吉安市委打好“十大攻坚战”战略部署,咬定“土、特、产”三个字发力。土,就是立足一方水土,创造新价值。立足泰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千烟洲长江以南碳汇监测、评估、交易、研学、科普“五中心”建设,积极开展CCER碳汇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绿色产业,促进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产业化开发,争创低碳产业园和示范县。特,就是立足地方特色,打造新业态。依托“红、绿、古”文化资源,做好“文旅融合、动静结合”双向赋能,加速十里西昌、蜀口生态岛、白口城遗址发掘阐释、槎滩陂水生态文明示范区等项目建设,举办中国万水千帆赛、省“村BA”决赛、泰和早酒民俗文化节,积极争取承办中国农民丰收节,变流量为留量、聚人气为商气。产,就是立足产业基础,塑造新动能。运用新技术大力推动电子信息、绿色食品大健康等传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产线扩改、精深加工、数字赋能,加快打造特色鲜明的循环经济产业园、环保产业园、泰和乌鸡食品产业园。专注新赛道大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做优培强,以永泰数能、汉嵙新材为龙头,大力推动产业链由单链向多链、集聚向集群发展,培育新增长极。锁定新风口大力推动未来产业布局,紧盯九大领域、细分赛道,依托泰和锂矿优势和显示产业集群优势,积极参与新型储能产业分工,融入未来显示产业链条,抢占产业制高点。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逆向推导的证明题,而是逆流勇进的求解题。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的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提升。泰和将紧紧围绕扩展要素类型、提升要素质量、改进要素配置联动发力。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大力推进高新区扩区调区,全力推动低效闲置用地收储盘活和标准厂房建设,落实“标准地”供地,推广“零增地”技改,给新旧生产力转换“腾笼换鸟”。深入实施“人才强县”战略,“不求所在,但求所用”,优化升级人才政策,给予人才尊崇地位,推动新质生产力“借船出海”。增强迭代升级推力。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一号改革工程”,改革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一切环节,在营商环境综合评价全省排名一年进步40余位的基础上,整合政府侧、社会侧、市场侧服务资源,用好用活“亲清连心政企恳谈会”“亲清一家联系牌”等机制,当好企业“政策体检员”,做好惠企“政策精算师”,厚植新质生产力培育土壤。消除要素流动阻力。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常态化开展“金融泰和行”活动,加速推进京东物流供应链产业基地、沿溪货运码头综合服务中心、铁路货运专线建设,发展“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精准高效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博士县”玉山厚植孕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土壤,坚持创新驱动,不断做优做强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先进县

郑国良

  郑国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玉山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开拓进取、砥砺奋进,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迈上了新台阶,连续十年获评全省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考核综合先进县。

  坚持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产业是发展的根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玉山将坚持抢位发展、错位发展,深化落实全县重点产业链“6310”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体现玉山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激发新经济增长点。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刻认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坚持把“智改、数转、网联”作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引擎,一体推进设备更新、工艺升级、产品迭代,不断做优做强有色金属、机械制造、建材等优势传统产业。实施产业链铸链强链延链补链工程,重点落实好轴承产业振兴行动,通过红睿马钢管、同际轴承等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协同平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黏性,以机械制造产业的“单点突破”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发展。积极培育壮大战新产业。聚焦新能源、新材料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晶科能源、华鼎锦纶等龙头企业“头雁效应”,以标杆引领、以点带面方式,大力培育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数字领航企业,推动战新产业研发投入再攀新高。加快未来产业谋篇布局。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做优做强“一号发展工程”,用好赣浙产业园和高铁新区平台,联合长三角地区高校打造未来技术产业研究院,支持索利得测量仪器等企业做强做大、整合生态、链群培育,加快开辟北斗+毫米波等新赛道、新场景。

  坚持以改革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动能。玉山将坚持创新驱动战略不动摇,不断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让各类优质资源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强化人才支撑。充分挖掘玉山“中国博士县”的人才资源,打好引育用留“组合拳”,持续举办人才发展大会,发挥高质量发展顾问团作用,完善“周末工程师”“周末医生”等柔性引才机制,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人才支撑。育强创新主体。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依托现有的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引导企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梯次发展,加快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建设衢饶产业孵化研发中心,加快中国计量大学产业创新研究院落地签约,用好上饶(上海)“科创飞地”,高效对接长三角地区创新资源,着力打造全市融入G60科创走廊“桥头堡”。全面深化改革。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升级,纵深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十项重点负面清单”,坚持和完善“亲清恳谈日、安全生产日、企业安静日”制度,擦亮“玉洁冰清”营商环境品牌,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创新活力。

  坚持以对外开放厚植新质生产力发展新优势。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玉山将紧扣省委“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要求,加快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树牢开放理念。深化推进“百个支部创建五星”“百名年轻干部一线培养”“百名玉才助力发展”党建强基三百工程,主动“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增派年轻干部赴江浙沪地区跟班锻炼,主动参与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谋求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着力打造县域高质量发展共同体。加快开放步伐。主动接受长三角辐射带动,坚持引进增量与提升存量并举,按照“高大上、链群配”思路,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供应链招商、专业招商、商会招商、以商招商、驻点招商,着力打造长三角优质产业向赣扩张转移的“首选地”。建强开放平台。坚持高新区、衢饶示范区一体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高新区扩区调区,健全完善赣浙产业园、文金产业园和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开放平台能级水平,进一步厚植孕育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土壤。

  安福连续六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县,将抓住创新这个“最大增量”、产业这个“核心动量”、改革这个“关键变量”,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全力推动技术加快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

毛江虎

  毛江虎:安福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全力推动技术加快突破、要素创新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连续六年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考核先进县。

  抓住创新这个“最大增量”,不断夯实新质生产力核心支撑。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安福县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持续在创新型企业培育、数字化转型、人才引进上聚焦聚力,丰富科创全要素供给。县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达34家,数字经济企业达49家,永德立新能源成功入围潜在瞪羚企业。下一步,安福将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一方面,全力做好企业培育。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将鑫杰科、溙奕电子等纳入高成长性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培育,力争全年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申报高成长性企业4家以上。另一方面,加快推动创新赋能。抓好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电子元器件、数字文创、智慧家居等方面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同时,实施人才“双引双培”工程,推动应用型技能人才“校企双制”联合培养,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抓住产业这个“核心动量”,着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科技成果只有产业化才能成为社会生产力。安福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医药、绿色食品6条产业链为重点,大力实施产业升级战略,初步形成2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竹基新材料、新型储能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下一步,安福将深入开展“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年”行动,推动产业链向终端延伸、向智造转型、向高端迈进。锚定6大产业链横向补链、纵向延链,重点在细分领域加快重大产业项目突破,力争全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50个,其中优强项目6个以上。完善“以竹代塑”支持政策,依托鲁丽产业园带动竹木产业上下游30余家企业抱团发展,打造从竹木种植到板材加工,再到现代家居全产业链发展的竹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结合产业基础和科创能力,培育发展5G、低空经济、锂电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布局发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元宇宙及数字孪生等未来产业,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抓住改革这个“关键变量”,全面激活新质生产力澎湃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安福坚持以大改革引领大发展,统筹推进8大领域60项重点改革任务,“亩均论英雄及闲置土地高效配置改革”获评全国“亩产论英雄”专项创新案例,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居全省前列、全市第一。下一步,安福将坚持以改革激活力、强动力,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纵深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县域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应用三项国家试点改革,深入推进开发区管理改革、武功山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努力形成更多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全面激活发展潜能。尤其是,实施新一轮营商环境对标提升行动,做强“安心办、安代办、安客服”等营商品牌,坚持和完善亲清连心政企恳谈会制度,力争营商环境持续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阵,用最优环境锻造新质生产力。

  抓住绿色这个“优势存量”,持续厚植新质生产力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安福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扎实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双碳”行动和“无废城市”建设稳步推进,福海公园治理路径成功入选全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下一步,安福将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一方面,抓保护利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快形成生态资源确权、收储、评估、融资、交易的全链条格局,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另一方面,抓挖潜增效。深挖“一湖两山三泉”“一镇两带三千年”优势资源潜力,打造羊狮慕休闲度假旅游等品牌线路,重点推动“文旅+红培”、康养旅游、文创产品、城市旅游等产业链建设,建立优质、温馨、便捷的“安福有礼”优客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安福文旅美誉度,力争年内游客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增幅均超15%。

  编辑:刘之海 吴艳雯 晏懿辉 欧阳远媛 版式:刘 君

  本期主办:江西日报社 李渡酒业 执行策划:刘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