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党史学习教育 > 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

【“百件革命文物说江西”之革命旧址篇】瑞金革命遗址——沙洲坝红井

来源:江西省博物馆  发布日期:2021-04-28 10:04   编辑:欧阳百惠

  33

  吃水不忘挖井人

  

  建筑名称:沙洲坝红井

  建筑年代:1933年

  建筑面积:25.12㎡

  风格:中式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

  19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沙洲坝红井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沙洲坝镇沙洲坝村,砖砌井沿,卵石井壁,井口直径1.07米,大井深6米,井底铺设砂石;井东面立有阴刻魏碑体“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沙洲坝人民敬立”青石碑。

  

毛泽东同志在瑞金

  1933年4月,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至沙洲坝。当年的沙洲坝是干旱缺水的地方,不仅无水灌田,就连群众喝水也非常困难。当时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没有水来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沙洲坝的老百姓,一直生活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当地群众曾想过挖井,可是他们一来穷,没人敢牵这个头;二来迷信,沙洲坝被风水先生认为是“旱龙”——如果打井,会破坏龙脉,从而使十里八乡的百姓遭殃。

  毛泽东来到沙洲坝后,发现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靠天水落雨蓄水,喝水、洗衣、喂牲口,都用同一口池塘里的水,水又少又脏,严重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临时中央政府搬来后,老表和官兵的用水问题就更加突出了。

红井雕像

  为了解决机关、群众的饮水问题,毛泽东提出了挖井的建议。只要一有空,他就同警卫员商量着如何为群众挖井的事。9月的一天,毛泽东领着警卫员来到驻地前的一块空地上,先用锄头刨了一个圈,定下了井位,接着便抡起锄头挖起来。他让警卫员通知驻地机关的同志一起前来挖井。

群众饮水的池塘

  挖井的事很快传开了,全村人惶惶不安地向这里集聚。毛泽东吩咐警卫员从池塘里打来一桶水,拿来一面放大镜,招呼大伙轮流上前观看,只见水桶里细菌密布、虫蛆蠕动。大家惊得目瞪口呆。为了打消当地居民的疑虑,他对百姓说:“乡亲们,我知道你们信风水,但不修水渠不挖井,吃多了污水会生病、会死人的!什么风水龙脉都靠不住,只有靠我们自己!如果旱龙王怪罪下来,让它来找我算帐!”

红井

  在他的带领下,机关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不几天时间,水井就挖成了。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还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泽东爱民挖井的实际行动,为苏区干部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和驻地村民纷纷挖井取水。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毛泽东曾强调:“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为老百姓挖“红井”一举,正是毛泽东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的躬身实践。

红井新貌

  1934年1月,在沙洲坝举行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作风优良、心系人民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临时政府获得了人民群众的爱戴;正如“红井”造福人民之后,又受到了人民的保护一样。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晚上又把井给挖开,就这样挖了又填,填了又挖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最终取得了胜利。

红井纪念碑

  1950年,为了迎接毛主席派来的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的到来,瑞金人民将这口水井进行了维修,并取名“红井”,还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书“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1964年,木牌改为石碑。

《吃水不忘挖井人》

  “红井”的故事也被编入中小学教材,最初出现于人教社1952年出版的《(五年一贯制)小学课本语文》第二册;如今则位于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中,题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其中“吃水”是赣南客家方言。“红井”的故事,也因这篇课文而广为人知。

  红井作为当年毛泽东主席和苏区干部关心群众生活,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历史见证,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