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党史学习教育 > 红色经典文艺作品 > 经典影片

人民军队这里走来(图)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1-07-01 11:07   编辑:欧阳百惠

  □ 本报记者 杨淑玲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昌八一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一个年轻的政党,组建起了一支真正属于人民的军队。

  2017年8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指出:“南昌城头的枪声,像划破夜空的一道闪电,使中国人民在黑暗中看到了革命的希望,在逆境中看到了奋起的力量。”“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也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电影《建军大业》海报

南昌八一起义总指挥部旧址

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雕塑

油画《八一起义》

  今天,我们重温《建军大业》这部电影,重温南昌八一起义的历史,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旷古传奇的英雄气概,气壮山河的革命行动,青春洋溢的热血壮举,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南昌起义的前一晚,驷马高车的华堂衣香鬓影歌舞旖旎,守城军方的高层尽在其内,朱德杯觥交错巧妙周旋,冷静地掌控着场内所有人的动向,他的任务是牵制敌方力量。脖子系上红巾胳膊缠上白布的贺龙与叶挺,则显得斗志昂扬。8月1日凌晨2点,一群血气方刚的有志青年带着两万余人的队伍集结南昌,喊着口令:‘河山统一’,在黑夜里用炮火迎来了中国革命新的黎明……”电影《建军大业》所聚焦的,正是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真实再现了当时革命先辈的热血、使命和担当。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历史的传承仍在不断延续。

  炎热六月,骄阳似火,南昌市中山路繁华喧闹、车水马龙。一栋中西合璧风格的银灰色建筑,显得安静肃穆。外墙上,由陈毅元帅题写的9个镏金大字格外醒目: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这就是《建军大业》影片中的江西大旅社。九十多年前,那一声震撼寰宇的枪声,就从这里打响。

  盛夏的闷热挡不住人们前来感受当年炮火纷飞峥嵘岁月的脚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内人流如织。

  走进纪念馆,一楼序厅正中的《石破天惊》雕塑便映入眼帘:一只强劲有力的大手,从崩裂的石块中伸出,紧紧扣着“汉阳造”步枪的扳机傲指苍穹。

  “《石破天惊》象征着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馆长王小玲说。

  《建军大业》虽然格局宏大,人物繁多,但其核心的表达,可凝练成十个字:崇高的理想,理想的坚持。用朱德的话说: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无上光荣!!

  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有这么一面特殊的墙。大理石墙面上除了一个个名字外,没有任何修饰,却让无数观众驻足沉思。墙上一行大字镌刻着:“南昌起义参加者名录”,1042人按照姓氏笔画依次排列。“当年参加起义者两万余人,至今留下姓名者少之又少。而留下姓名者,也有很多不知生卒年月。为了更好地缅怀英雄,我们始终在追寻。”王小玲感叹。一面名录墙,承载着革命者的故事,成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珍藏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八一大天亮,老百姓早起床,昨夜晚机关枪,其格格其格格响啊,它是为哪桩?原来是共产党武装起义,原来是红带兵解决了国民党,啊嘻哈!嘻哈!嘻哈!我快活笑嘻哈!”耳边传来一首动听的南昌歌谣,“这就是脍炙人口的《八一起义》,生动地描绘了南昌起义过程与民众欢庆起义胜利的场景。歌谣中的红带兵,即是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的部队。红领带、白毛巾这些起义的标识已经深入民心,成为南昌八一起义军的形象代称。”王小玲介绍说。

  “南昌起义的枪声虽已远去,但其所孕育的‘听党指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为民奋斗’革命精神是永不磨灭的。”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叶桉说,新的历史时期,弘扬南昌八一起义的革命精神,对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传播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2009年,我们成立了八一精神研究中心, 12年来深深扎根八一精神研究,孜孜不倦开展八一精神继承与弘扬,成为学界八一精神研究的鲜明旗帜,在传承和弘扬八一精神上走在全国前列。”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八一精神研究中心博士刘琳感慨万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电影《建军大业》出现这八个字的时候,我们穿越到了九十多年前,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深刻感受到了建军大业的来之不易。”

  94年前的南昌起义,让“八一”成为南昌这座城市最鲜明的符号,有了“天下英雄城”的美称。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南昌从过去“风刮黄尘迷无路,雨打积水须行舟”、面积仅仅8平方公里的滨江老城,到如今建成面积已超过370平方公里的“一江两岸”,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红色历史就在这里,从未走远;红色基因已深入英雄城的肌理,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作者:杨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