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江西党史学习教育 > 典型故事

“兴国弯”与“兴国红”

来源:江西日报  发布日期:2023-03-31 09:03   编辑:徐杰

  □郑少忠

  从空中鸟瞰江西:呼啸南下的京九铁路线、昌赣铁路线,在穿越赣南的崇山峻岭时,都有一个近乎90度的“拐角弯”:拐角弯的位置就是大名鼎鼎的兴国县。

  这个硕大的“拐角弯”,江西老表喜滋滋地称之为“兴国弯”,她恰似时空老人在向为中国革命作出重要贡献、重大牺牲的“将军县”——兴国县庄严敬礼。

  兴国县配得上这份荣光。

  

  让我们跟随时空老人,回到那烽火连天的岁月吧。

  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用他那独具魅力的湖南话,满怀激情地称赞说,“兴国的同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值得我们称赞他们为模范工作者”,并号召“要造成几千个长冈乡,几十个兴国县”。会后,毛泽东欣然亲笔题写了“模范兴国”四个大字,赠送给兴国的代表。“模范兴国”从此闻名遐迩,传颂至今。

  兴国是一块充满绚丽光彩的红土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块红土地上进行过许多革命实践。毛泽东先后写下了《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等光辉篇章。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县土地法》,为中央苏区土地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为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兴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奉献和牺牲精神。资料记载,革命战争年代为革命牺牲的兴国籍烈士5万多人,其中姓名可考的烈士就达23179名,占江西全省烈士的1/10,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烈士之多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名列第一。在中央苏区短短5年多时间里,当时仅23万人口的兴国县,参军参战的就达9.3万余人,编入主力红军的就有5.5万人,而长眠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烈士12038人,几乎每公里长征路就倒下了一名兴国籍烈士,真是“万里长征路,里里兴国魂”。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兴国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作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中心区域,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江西省军区等一批重要的党政机关都驻设在这里。第一个中央红军兵工厂、第一个中央苏区造币厂、第一所红军总医院、第一所工农红军军医学校都诞生在这里。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了56位共和国开国将军,其中有开国上将2位、开国中将6位、开国少将48位。那曲风靡中华大地的《长征组歌》,就是由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娃娃司令”、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政治部主任的兴国籍将军——萧华上将在病榻上所写!

  模范兴国,永远荣光。

  

  “哎呀嘞!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优美高亢的旋律,一下子把笔者的思绪带到那段峥嵘岁月。

  “这首山歌从长冈乡起源并传唱于整个中央苏区,真切地表达了老百姓对苏区干部的崇敬和爱戴。”兴国县委宣传部负责同志介绍说。

  作为苏区干部好作风的重要发祥地,兴国创造了许多“第一等的工作”。1933年11月,毛泽东来到“模范县”的“模范乡”——兴国长冈,开展调查研究。在长冈乡,毛泽东和调查团的同志们脚穿草鞋,分头访问群众,帮助群众挖红薯、刨花生、种油菜。

  贫农马荣海老人的房子不慎失火烧了一间半,乡苏维埃主席谢昌宝立即发动互济会救济他,并帮他重盖了新房。看到新盖的房子,毛泽东连声称赞乡干部做得对,苏维埃干部应当十分关心群众生活。

  1934年3月,正值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战争时期,苏区政府财政极度紧张。为减轻苏区政府负担,苏区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倡议家里分了田的政府工作人员自备一个月伙食;家里没有分田的工作人员,如果家里有粮的也可以自备伙食。倡议发布后,临时中央政府土地部代理部长胡海带头报名响应。他写信回家,请家里人送一个月伙食来。在他的带头下,中央机关很多同志纷纷报名,自带伙食来机关上班。

  在中央机关带动下,苏区各省、县、乡机关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号召,自带伙食来办公。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带头从兴国县家中背米,不要公家发伙食费。他在江西省苏维埃政府机关干部大会上郑重宣布,自己自带伙食“一直到粉碎敌人五次‘围剿’为止”。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李富春也自带干粮办公。他让夫人蔡畅缝了个马褡式的米袋子,一头装着纸笔文件,一头装个草编的“饭筲子”和一包米。到兴国县去调查时,区乡干部要安排他吃饭,他就掏出“饭筲子”,装上一些米,让老表煮饭时捎带煮熟。在兴国县工作期间,他一直同兴国县基层干部一样,自带干粮到基层调查研究,现场办公。在他们的带动下,江西省、县、乡等苏区政府的许多机关工作人员开始自己带伙食来上班。1933年7月,兴国县还在全苏区率先发出倡议,凡是家在苏区的干部自带伙食办公。这则倡议获得了公略、万泰、赣县、瑞金等县的积极响应,使自带伙食运动迅速扩展到整个中央苏区。

  苏区时期,兴国县还涌现了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刘启耀、苏区模范县委书记谢名仁等大批苏区好干部。老百姓一次次目睹干部的模范行动,情不自禁地唱出了一首赞扬苏维埃干部的山歌。

  后来,这首山歌被整理改编成了《苏区干部好作风》,在苏区广为传唱。

  苏区精神,永放光芒。

  

  一片浸润红色记忆的热土,一座奋斗追梦的城市——兴国,沐浴着新时代的春风,行进在春天的脚步里。

  “1996年京九铁路开通时,我还是一个小丫头。当时妈妈背着我步行走了很长的路去看火车,并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京九铁路专门为我们兴国拐了一个大弯。”回忆起26年前的情景,赣南医学院卢婷仍难掩激动。

  2019年,昌赣高铁再次为兴国绕了一个大弯。2019年12月26日昌赣铁路开通当天,卢婷也像母亲一样,带着自己的孩子去见证了这一特殊的时刻。

  2021年12月10日,赣深铁路开通,卢婷又一次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她激动地说,党和国家始终牵挂着我们革命老区,我们唯有像老一辈先烈一样,听党话,感党恩,以“第一等”的工作,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岁月悠悠,战争烽火留下的红色印记在兴国大地被当作传家宝保护起来。大山深处的革命遗址,农家院落的红色标语,纪念馆里的珍贵文物,无声倾诉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深沉热爱与无限忠诚。俯拾皆是的红色故事、无处不在的红色基因,如同空气和水,滋养着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

  当年,为掩护战友转移,兴国籍烈士江善忠只身将敌人引上悬崖,在衣襟上写下血书“死到阴间不反水,保护共产党万万年”,纵身跳崖牺牲。如今,江善中的孙子江国荣深深地领悟到,爷爷的英勇献身,是为了革命必胜的坚定信仰;爷爷血写的誓言,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作为烈士后代,更应该牢记历史,不忘初心。这些年,江国荣奔波于田头地角,跑运输、搞养殖,盖起了小洋楼,还买了小汽车;其子江兴楠干起快递员,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江善忠对后辈“靠勤劳双手创造新生活”的叮嘱,早已融入江家后人的血脉。在他们心里,铭党恩、跟党走的信念从未动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当年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理想信念,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成为兴国干部群众的一种精神传承、一种使命自觉。

  ——修明岳,52岁,高兴镇人,红军后代。2002年退伍,辞职携妻返乡以茶兴业、以茶富民,带动贫困户70多户270多人,提供就业岗位近千名,人均年收入可增加4800元左右。

  ——吕伟红,48岁,崇贤乡人,红军后代。2011年流转1200亩土地,创办春赐福生态茶场,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户720户,人均收入过万元,安置26名残疾人就业。茶场每年出资分红6万元左右,用于村公益事业,9年多除公益捐款(物)30多万元外,还向身边困难群众赠送款(物)50多万元。

  ——肖博,37岁,红军后代。他从小在北京长大,父亲肖维慧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退休教师,一直心系家乡。2013年,肖博毅然回到老家兴国县隆坪乡兰溪村创业。8年多投资近3000万元,种植油茶近6000亩,吸纳当地农户153户(其中贫困户62户)务工,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此外,还通过林地收入、基地务工、技术指导等多样化形式带动农户发展,每年给村集体带来超过20万元收益。

  …………

  因为红色,兴国的过去如此灿烂;因为红色,兴国的今天更加璀璨。红色基因已深深植入兴国大地肌理,苏区干部好作风历经岁月洗礼,愈加深入人心。

  从革命战争年代,为了理想而赴汤蹈火的江善忠们,到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岗位上无私奉献的肖博、修明岳、吕伟红们,他们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血忠贞,如奔腾的火种,汇聚成勠力前行的磅礴力量;似耸立的丰碑,挺起了红土圣地的精神脊梁。

  红色兴国,代代相传;初心不改,风流永远。

(作者:郑少忠)